20 Feb 2008

道具


被停擺、被滯留,
在 拍與被拍之間的一弧拋物線。

沾染點主角的俗艷鼻息,
竊取點導演的乍現靈光,
打著節拍的是,沒人傾聽的到的心跳。
不說話的時候,被默許是片廠內任何人的粉絲。

也許,就這麼替自己下個註腳。
非關搶眼。

11 Feb 2008

對切



僅憑直覺的動作,將那張泛著油墨印漬的書籤撕成兩半。

左半那張被夾進卡爾維諾的中古世紀東方,此時的馬可波羅正走到摩里安那。看不見的城市第七章。剩下的那右半在七小時之後,被放逐到曼哈頓B大道與C大道之間的公寓裡,是米勒教授住處。獨角人第三十頁。「到了那一天,你將會是所有象徵的象徵。」這個威尼斯人這麼對忽必烈說。沈浸在魔幻寫實寓言時光裡的左半開始輕蔑地睥睨著右邊。此時的米勒心裡卻納悶著,「有時候我覺得,心智-至少是我自己的心智-並非如我們喜歡想像的那樣有無限的空間,反而是相當基本的器官...」右半處在理性兼具感性的自我剖析,卻似乎暗喻著其淺在的人性,瘋爆、激烈、偏執。「啟程,朝東方走三天。」璀璨富麗的虛實糾纏是卡爾維諾用來為忽必烈畫下曖昧的領土邊界;翻至第二百一十九頁,往曼哈頓反方向走了二十哩路,米勒卻始終不肯面對殺了人的事實,詹母士萊恩思用了懸疑推理元素與摩登詩質語彙描繪了最灰暗的人性地圖。

毫無疑問地,文字對切了寓意。

宇宙、每分每秒、關上門之後、眨眼皮的當下,對切,永無止息。時間點的並列,空間的拼貼、角色的錯置。如同寓言一般,按下快門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當下,亦瞬時作出了對切。

3 Feb 2008

afternoon.after zabu



瞳孔告訴了 是否投下不信任票,
而 軟調的溫柔足以打翻魚缸,
在室內,灑下稱不上驕傲的錯覺。錯的如 淡淡肉桂的卡布奇諾一般

意外和諧。

1 Feb 2008

out of focus



也許很刺激,也也許很溫吞。
焦點的用意往往是欲去模糊的一種手段。

out of focus

何謂俐落?何謂大膽語彙?又何謂張力的所在?
充其量,
是 假象被製造的理由。
貪婪地妄想著,用當下展演出抽象的永久。
那不然,打破焦距、打破影格、打破影音同步、打破...
用卡謬式冷冽把持一秒二十四格的真理,黏接每一個完美轉場。
唯一被安排的,是那
那是一種含有目的、含有慾望、含有企圖的眼神。
也許曖昧,卻也是在現實中不斷被撞見的疏離。 不可否認。

四分三十四秒之前,飽足的視覺符號在無意義地流竄著。
五分零零秒之後,恍然悟到 一切的運轉是可以很純粹的。

即使失焦,
也必須,永遠
尋找一對眼神。


靈感來自
李‧雅諾影像展的作品“與碧娜有約”
solo exhibition by Lee Yanor “coffee with Pina”

20 Jan 2008

搖滾不死


用張狂的節奏來向那些已逝致敬
那些...曾經狂亂、曾經墮落的嬉皮老靈魂,致敬。

那年代的一個不小心,留下了
彷如癲癇囈語般的迪倫式調調,
那顆了當地透視科本天才腦袋的子彈,
然後
重金屬瓦解一切假象。
龐克喚醒了暴力。

搖滾不死
繫於耳際間 蠢蠢妄想不間歇,
只 消逝的老嬉皮,
收納於五小時的伍茲塔克導演版。

14 Jan 2008

稍嫌骨感的凍度



如果,周遭的分貝可以被稀釋,
像呼吸一般的,淡入 淡出 體內的靈魂。
替它增加點重量,
讓它 不僅僅二十九公克。

一月的冬日,二十六度仲夏兀自地不請自來。

無疑,這是個稍嫌骨感的凍度,
因此,懶賴在屋頂 晒太陽。聆聽。沈澱。
稀釋著即將被稀釋的C大調。


攝於頂樓的頂樓

11 Jan 2008

clown




c
l
o
w
n

9 Jan 2008

INDEED no


Something inside that was evermore denied for a long time.

7 Jan 2008

十七那一年


十七歲的我們真的有那麼多愁善感嗎?
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濃得化不開的情緒,
讓我們自覺長大了,
卻又不至於被大人的世界吞沒。


《地下鄉愁藍調》

攝於壹百零參巷

2 Jan 2008

untitled



as title
as this gay ,no name.